秉持“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理念的科大新医学实践迎来又一新突破。由中国科大附一院执行院长、肝胆外科专家刘连新教授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肝胆胰肿瘤单细胞精准捕获及高分辨单分子分析”日前获批,近日,项目启动会暨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南区召开。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车子璠主管、王东洋主管,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孔明辉处长,中国科大科研部副部长王峰,中国科大附一院副院长刘新峰、科研处负责同志、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会议。
项目论证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担任,中国科大杜江峰院士、上海仁济医院刘颖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黄和教授、南京鼓楼医院孙倍成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桦教授、中国科大田长麟教授担任项目论证专家组成员。
原发性肝脏、胆道和胰腺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肝胆胰肿瘤的诊疗和研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近年来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由于肝胆胰肿瘤的发生原因及侵袭转移过程涉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和多体相互作用,其复杂性使得现有技术难以做到早期准确诊断,患者预后和耐药问题更是几十年来国内外团队无法攻克的难题。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科技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更为医学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立足中国科大、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理工技术优势与中国科大附一院的临床优势,“肝胆胰肿瘤单细胞精准捕获及高分辨单分子分析”重点专项旨在通过医学、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依托多个国家及省部院级研究平台,基于临床精准预防、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需求,发展原创性诊断和治疗技术,重点探索新材料及其在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分离富集技术方面的应用,利用高分辨临床磁共振技术进行单细胞磁共振探测与成像及活细胞膜上单个药物受体动态结构测量,一方面使肿瘤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得到早期准确诊断;同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疾病信息,判断肿瘤病因,为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可能,从而在出现耐药及复发转移前得到有效临床处置,提高肝胆胰肿瘤临床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项目由四个课题组成,分别是由刘连新教授负责的“高分辨临床磁共振检测及成像技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树涛研究员负责的“痕量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富集材料与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榕京教授负责的“单细胞磁共振探测与成像”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李明研究员负责的“测量活细胞膜上单个药物受体动态结构”。
项目研发的CTCs分离富集材料具有捕获效率高、可规模化生产、成本低等特点,将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极大优势。该项目计划经过5年的研发及实验室测试、临床研究,为肝胆胰及更多肿瘤患者诊疗方案制订及术后治疗持续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我国将在该产品及技术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显示度高。市场星报 掌中安徽 记者 马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