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掌中安徽客户端 掌中安徽 移动互联领先平台
陈全荣:一叶瑞草魁,茶者担匠心
市场星报 07-19 11:11

陈全荣:一叶瑞草魁,茶者担匠心

清晨四点钟,宣城市郎溪县姚村镇白阳岗的陈全荣已经早早起身,来到家前的茶田里进行劳作。一只军用水壶,一把镰刀,一条迷彩裤,是陈全荣每天照看茶田时必须带的“装备”。通往茶田的路并不好走,为了不破坏茶田,上田的斜坡并未修建水泥路,75岁的陈全荣在土坡上走着,步伐十分稳健。

“这是一叶一芽,这样的品种是最好的。”陈全荣熟练地捻下一株茶树上的嫩芽,笑着介绍说。34度的高温下,陈全荣的脸上已经布满了汗珠,“走,带你们去上面看看,看看谁采茶采得好”。陈全荣作为宣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绿茶(瑞草魁)制作技艺传承人,与许多人脑海中想象出的形象不同,笑声爽朗,随意地带着一顶草帽,皮肤因常年在茶田里劳作被晒成了古铜色,别在腰上用于除草的镰刀沾满了泥土,“一位朴实的茶农”,用这个词来形容对陈全荣的第一印象可能更为准确。陈全荣继续向上走,随手拽掉几株茶田里长出的杂草,“这种草长出来放着不管是要影响茶叶生长的,我经常来茶田看看,拔拔草什么的,种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唷!”日日与“茶”打交道,这片茶田在陈全荣心中早已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陈全荣每天都要来茶田看看,有时仅仅是“除草”一项工程,就需要他连着早起几个月来人工完成。

image.png

陈全荣向实践队员讲解采茶技巧  李雪/摄

茶田离陈全荣的住处只隔了一条窄窄的马路。走进客厅,几张茶几被有序地摆放在四周,一张茶几上常年摆着一副茶具用来招待客人,一只木制茶则表面光滑,微微发亮,一看便是经常被使用。陈全荣熟练地烫茶具,泡茶,沏茶,“茶不倒满,酒不倒半,喝茶是有讲究的”,陈全荣边倒茶边介绍,“茶文化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茶最早就起源于中国,咱们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image.png

陈全荣邀请实践队员品茶 王晨/摄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中写的诗句,小小一叶茶,在经过萌芽,生长,采摘,加工等多道程序后才能在茶杯中茶香四溢。“制茶的每一步都相当关键,”在陈全荣看来,制茶的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每一步都要仔细、到位。制茶如此,做人亦然,种茶就像做人,这句话在陈全荣身上变得形象化,一路走来,陈全荣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坚定。

image.png

陈全荣向实践队员介绍展示馆所挂的题字 张烜炀/摄

1969年,初中文化的陈全荣时任村革委会副主任,为拓展见识,有理想抱负的他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于是19岁的陈全荣来到了浙江舟山,在那里度过了将近七年的部队生活。1971年,身处部队的陈全荣因表现突出被提为副班长并光荣入党。

image.png

陈全荣 王晨/摄

党员的身份和七年的军旅生活,练就了陈全荣更加坚毅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1976年退役后,陈全荣选择回到家乡担任村干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陈全荣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就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存在的意义。在与茶叶打交道的四十多年里,陈全荣也确实将这句话落到了实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陈全荣毅然辞去村支部书记的身份,顶着压力担任茶叶开发公司总经理一职,挑起发扬瑞草魁这一品牌的重担。在积极发展茶厂的同时,陈全荣为周边村镇的百姓提供许多就业岗位。不仅如此,在陈全荣的影响下,白阳岗及周边村庄家家户户都开始尝试种植自己的茶叶,

image.png

展示馆中悬挂的“瑞草魁”题字 王晨/摄

陈全荣则会耐心地教授茶农们管理经验与技艺方法,并用不错的价格收购它们的茶叶。在陈全荣的带领下,瑞草魁渐渐走出了大山,不少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得到了改善。2005年宣城市委市政府授予陈全荣“农村致富带头人”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

如今,陈全荣的瑞草魁茶叶陈列展示馆已经来了许多参观者,在嘉宾来访签名册上,有实地调查的大学生,有来自外国的华侨,也有当地的县委书记来此访问。让更多人看到瑞草魁,品尝到瑞草魁的茶香,陈全荣在这条路上一直坚持着。“用质量求生存,用效益求发展”,秉持着这个理念,陈全荣用“一杯茶”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故事。(李雪、王晨)


生如夏花!第十五届安徽省儿童白血病公益晚会成功举办 生如夏花!第十五届安徽省儿童白血病公益晚会成功举办
广告